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塞上江南秀新色

——宁夏奋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3期 作者:本刊记者 张 筱 发布时间: 2025-07-04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7-04 102152.png

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干部职工在草光互补试验项目研究基地的光伏板下播撒草籽。 韩静/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列为“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奋进的号角响彻贺兰山阙、六盘山麓、罗山之巅。作为唯一全域被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省区,宁夏迅速掀起了生态治理的热潮,一场关乎黄河生态保护的战役如火如荼地展开。

  如今的宁夏,曾被风沙浸染的沟壑已满是绿意,昔日的荒山化作层层叠叠的梯田,春有杏花映坡,秋有稻浪翻金。这满目葱茏成为百姓家门口的“金山银山”,“塞上江南”愈发光彩夺目。

  跨域联治  重塑山河

  位于黄河“几字弯”一撇处的宁夏,被黄河滋养千年,既承载着“塞上江南”的生态馈赠,更肩负着守护母亲河安澜的时代重任。宁夏深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殷切嘱托,举全区之力向生态治理发起总攻。

  如何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宁夏作为全国唯一全域属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和“三北”工程区域的省区,以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为目标,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逐步化解任务。

  “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宁夏展开了层次丰富的联防联治。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自然分布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吴忠、宁夏石嘴山、甘肃庆阳4省区5个地级市,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成为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区域之一。为科学谋划毛乌素沙地五地市交界区域生态治理,2023年10月,宁夏吴忠市和石嘴山市联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甘肃庆阳市共同签订了《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开展协同治理,如今已卓有成效。

  盛夏时节,进入石嘴山市平罗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起伏的沙丘被麦草方格牢牢锁住,沙砾间钻出的绿意如星辰般铺陈。

  在首次合作取得成功后,宁夏立足长远,系统谋划,不断拓展生态治理协作格局。今年,宁夏积极推进跨省区合作,先后与甘肃、陕西签订《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治理合作提升到省区战略层面。

  与此同时,宁夏深入推进县域生态治理合作,吴忠市盐池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陕西榆林市定边县签订了《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固原市隆德县联合六盘山林业局与甘肃平凉市庄浪县签订了《2024—2025年度森林草原防灭火联防联控协议书》,以县域为抓手,织密生态治理网络。

  “宁夏通过接续签订一系列联防联治协议,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跨区域生态保护治理协同机制,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筑牢坚实基础。”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王会奇说。

  科技赋能  绿染山川

  自20世纪50年代起,宁夏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书写了“人定胜天”的奋斗传奇。在人与沙的长期较量中,他们探索出麦草方格沙障、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等“土发明”“黑科技”,涌现出“人民楷模”王有德等治沙英雄,以及唐希明等新一代科技治沙带头人。

  如今,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在传承原有治沙技术的基础上持续创新。通过研发推广新技术、探索应用新模式,新一代治沙人正以开拓奋进的姿态深耕治沙一线,让绿色在荒漠中不断延伸拓展,书写着新时代的治沙答卷。

  在中卫市境内乌玛高速公路一侧,一片长约千米、宽近百米的区域呈现出与周边黄沙迥异的灰绿色,犹如被子般“盖”住沙面。这是让沙漠停止流动的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成果。生物土壤沙结皮对于沙面固定、沙化土地功能恢复及荒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维持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天然沙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而通过人工培养技术,最短半年到一年多即可完成结皮发育,显著缩短了沙漠生态修复的周期。

  在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腹地,工业化生产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正逐步替代传统人工编织草方格。工厂将麦草预制成刷状结构,铺设时如铺展鸡毛掸般直接覆盖沙漠,施工效率较传统人工扎设提升60%,使用寿命也从3年延长至6年。

  记者走访时发现,在麦草方格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系列新型沙障技术逐步应用于宁夏治沙实践中,正“大显身手”。芦苇沙障凭借比麦草更坚硬的材质,展现出更强的抗风固沙性能;尼龙网沙障凭借优异的耐老化特性,大幅延长使用周期;降解袋沙障则以易运输、可降解的环保优势,灵活适配不同治沙场景。

  “这些不同的沙障技术可精准适配沙漠中不同的地貌特征与应用场景。”平罗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建保介绍,“芦苇沙障特别适合铺设在风势强劲的迎风坡区域,而降解袋沙障能帮助解决偏远沙区的物资运送难题,其使用寿命可达8年以上。”

  2024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中国首次在境外将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进行综合展示宣介,并向全球介绍荒漠化防治的“宁夏经验”。会议期间,宁夏还示范推广了“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等一批治理成本低的新技术新发明。

  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持续创新的精神,宁夏不仅成功扭转了生态劣势,还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让“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宁夏”成为国际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共识。

  以产治沙  因绿兴业

  当沙漠里的沙棘果实变成富有营养的沙棘原浆,当光伏板下的草药苗在黄沙中舒展新芽,当大漠深处的骆驼载着游客穿越沙丘——宁夏正以产业治沙的创新路径,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曾被黄沙吞没的土地,正通过产业治沙,变成了“金沙滩”,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提供了示范样本。

  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粼粼波光。一场夜雨过后,板下的中草药在湿润的沙地上舒展新叶,生机盎然。这里是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揭榜挂帅”项目——草光互补试验研究基地。

  “我们的这个项目聚焦在光伏板区域探索生态修复与沙生植物种植的协同发展模式,旨在为干旱地区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增绿的三重效益。”项目领办人韩静指着一棵棵中草药幼苗向记者介绍其品类特性与药用价值,“在这里试验种植了四翅滨藜、沙棘、酸枣、白刺等沙生植物,都有实用价值……”

  光伏板为沙生植物遮荫保墒,沙生植物固沙护板并产生效益。当黄河之滨的光伏板与沙生植物协同共生、良性互动,我们不仅看到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生机,更望见一幅由草、光、沙共同编织的绿色发展图景。

  废水资源化利用,是平罗县的创新之举。地处红崖子乡的平罗县经济化工基地,聚集着100多家工业企业,其所在区域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距离黄河不到2公里。基地里企业排放的废水经处理转化为中水,用于灌溉沙漠种植的沙柳、沙蒿等沙生植物与沙枣、李子等经济林木,形成工业废水—生态治理—产业增收的循环链条。“这种‘废水治沙’模式不仅解决了工业废水处理难题,还构建了产业治沙创新范式,实现了从环境治理到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王建保说。

  在生态治理实践中,宁夏始终秉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与生态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理方案。在中卫市黄河南岸的南山台子,针对土地沙化严重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富硒苹果种植,产出的苹果因沙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不仅富含硒元素,糖分含量也远高于普通产区。“我们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优质、精品、高效的特色经济林发展之路,通过适配沙区地情的产业布局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又以经济林种植持续改善区域生态,实现治沙增绿与富民增收的双向共赢。”宁夏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产业科副科长巩浩说。

  誓让山河改旧颜。宁夏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生态治理的时代新篇,让滔滔母亲河永远造福塞上江南。

  责任编辑:李旭


>>><<<
【作者】:本刊记者 张 筱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3期